消毒剂中毒的预防与处理
时间:2021-02-22 15:40 来源: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20年 作者:张宏顺 点击:次
消毒剂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是医疗卫生机构必需品。但由于公众对消毒剂使用普遍缺乏科学认识,出现了很多滥用、误用和误服消毒剂的情况,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损害。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中上述问题愈发突出,因此本文特对消毒剂的合理使用、常用消毒剂中毒的主要暴露途径和临床表现及其救治处理措施等进行阐述,供相关专业人员借鉴。 1 消毒剂的合理使用 消毒剂主要用于杀灭环境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 达到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是一种属于冠状病毒科的RNA病毒。病毒直径60~220nm,其外表面包被有一层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种糖蛋白[1]。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使病毒包膜表面的蛋白失活, 丧失其复制繁殖的能力。 1.1 消毒剂种类的选择 按作用水平消毒剂可分为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灭菌剂可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分支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杀灭作用, 包括含氯消毒剂、臭氧等。中效消毒剂仅可杀灭分支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 包括醇类、酚类消毒剂等。低效消毒剂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包括新洁尔灭、氯己定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针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组织制定的《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2], (简称“ 《方案》”) 中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应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手、皮肤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附、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方案》中推荐的主要是作用水平较高的消毒剂种类, 包括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和醇类消毒剂(速干手消毒剂主要成分)。由于消毒剂使用场所和对象多与人密切相关,可能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消毒剂(如环氧乙烷、醛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等) 不建议使用。 1.1.1 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后可产生具有杀灭微生物活性物质--次氯酸的一类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芽孢,该类消毒剂主要为无机氯化合物(如次氯酸钠、漂白粉、漂粉精、84液、氯化磷酸三钠等)和有机氯化合物(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氯铵T等)。含氯消毒剂使用范围较为广泛,常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消毒。 1.1.2 二氧化氯 室温时为黄绿色至橙黄色气体,带有类似氯气和臭氧的强烈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二氧化氯不稳定, 受光和热易分解释放出氯气。二氧化氯在0.1ppm浓度下即可杀灭所有细菌繁殖体和许多致病菌, 50ppm浓度时可完全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噬菌体和细菌芽孢。二氧化氯适用于物体表面、饮用水及室内空气等消毒,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1.1.3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常用的有过氧化氢和过氧乙酸,均为强氧化剂。纯过氧化氢是淡蓝色的黏稠液体,可以任意比例与水混合,其水溶液又称双氧水,为无色透明液体,极易发生分解,常见产品多为3%~10%水溶液, 可用于皮肤伤口或室内空气喷雾消毒。过氧乙酸又名过乙酸,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对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和真菌都有高度杀灭功能,可用于物体表面和室内空气消毒。 1.1.4 含碘消毒剂 目前主要使用碘附,用于手皮肤消毒。 1.1.5 醇类消毒剂 最常用乙醇,为无色透明液体,能与水任意混溶,65%~80%乙醇水溶液作用1~5min可杀灭一般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真菌孢子、亲脂病毒,属中效消毒剂,多用于手、皮肤、物体表面消毒。 1.2 消毒剂使用范围和对象 新型冠状病毒生存能力较弱,一旦离开宿主便无任何活动能力,也无独立繁殖力。温度越高、越难存活,56℃30min即可全部灭活,100℃灭活仅需1min;但在0~4℃可生存4~21d,-60℃可保持数年不死。病毒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短于液体环境,室温条件下,尿液中可存活10d、痰液和粪便中存活≥5d、血液中存活期15d,塑料、玻璃、金属、布料纸张等物体表面可以存活2~3d,在木片、棉布片、土壤上至少可存活4~6h[1]。 感染者居住活动过的场所和接触过的物品,如家庭、医院诊室和病房、转运工具等,必须使用消毒剂。对于空气流通不畅的人群密集活动场所,如公共交通工具、超市等,也应进行消毒处理。手经常接触外界各种物品,必要的消毒不可忽视。 2 常用消毒剂中毒的原因和暴露途径 2.1 中毒原因 (1) 出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惧,滥用消毒剂。如使用消毒帐篷进行身体全面消毒,短时间大量、反复使用消毒剂等。 (2) 未掌握消毒剂科学配制和使用方法。如消毒液配制浓度过高;误将含氯消毒液与酸性液体混合使用;密闭空间喷洒和使用消毒液,未穿戴合适防护用品等。 (3) 储存和保管消毒剂缺少安全措施。如使用饮料瓶盛放消毒剂,造成误服和误用;露天堆放大量含氯消毒剂,日晒雨淋后产生大量氯气逸散。 2.2 消毒剂中毒的暴露途径 (1) 呼吸道吸入,呼吸道是含氯消毒剂和二氧化氯中毒最主要的暴露途径,短时间、高浓度吸入氯气和二氧化氯, 可引起严重的中毒性肺部病变(如化学性肺炎和化学性肺水肿)[3,4]。 (2) 消化道摄入,是造成严重中毒的最常见暴露途径,本次疫情推荐使用的几类消毒剂均可通过此途径引起中毒。 (3) 皮肤黏膜接触,消毒剂通过皮肤黏膜接触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害相对轻微,仅高浓度过氧乙酸溶液有较为明显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3 常用消毒剂中毒的临床表现 3.1 含氯消毒剂 (1) 口服中毒,可导致口咽、食道、胃黏膜损伤,出现恶心、呕吐、烧心、反酸、腹痛、腹泻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高氯血症、高钙血症等。 (2) 吸入中毒,可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咯痰、气喘、呼吸困难等,病情严重者发生化学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 甚至化学性肺水肿。 (3) 眼睛溅入,可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眼结膜刺激症状。 (4) 皮肤接触,直接接触高浓度含氯消毒剂水溶液,可出现皮肤局部水疱、红肿等接触性皮炎表现。 3.2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过氧乙酸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均有明显刺激性和腐蚀性[5,6],10%以上浓度的过氧化氢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误服后引起消化道腐蚀性灼伤,黏膜水肿、糜烂、渗血,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吞咽困难,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穿孔、出血及腹膜炎、多脏器功能衰竭;大量过氧化氢吸收入血还可产生过量氧气,导致气体栓塞。溅入眼部可出现双眼异物感、摩擦感及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甚至导致失明。呼吸道吸入大量蒸气后可出现明显刺激症状,严重者导致化学性肺炎、肺水肿。 3.3 二氧化氯 低浓度二氧化氯对皮肤黏膜刺激性不明显。高浓度二氧化氯对呼吸道、眼睛和皮肤黏膜有明显刺激作用,急性接触后经短暂潜伏期(0.5~3h)即出现症状[7],表现为流泪、流涕、眼痛、鼻酸以及头痛、头昏等,继之咳嗽、咳痰、胸闷、气急、视物不清等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且逐渐加剧,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 3.4 乙醇 对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引起的中毒症状多不严重。经口摄入是严重病例的主要暴露途径。成人饮用乙醇75~80g可引起中毒,最小致死量为250~500g; 婴儿最小致死量6~30ml, 儿童最小致死剂量约为25ml。口服中毒早期呈兴奋状态,有欣快感、语无伦次、颜面潮红、步态不稳、判断力障碍、动作不协调等;严重者可逐渐进入嗜睡状态,甚至昏迷、大小便失禁、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呼吸表浅或出现陈-施氏呼吸,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5 碘附 碘附对皮肤黏膜无明显腐蚀性和刺激性。口服后症状也较为轻微,可有胃肠道刺激反应。 4 常用消毒剂中毒的救治和处理 以上几种常用消毒剂中毒均无特效解毒药物,救治处理措施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4.1 吸入中毒 立即将患者脱离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休息和保暖,密切观察至少12h。如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刺激症状,给予吸氧及对症治疗;出现化学性肺炎或化学性肺水肿表现,应早期、足量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支持。 4.2 口服中毒 服毒浓度低、剂量小者,立即口服100~200ml的牛奶、蛋清或氢氧化铝凝胶;口服浓度高、剂量大者,可考虑谨慎洗胃,不主张催吐和使用酸碱中和剂。口服碘附者,可服用淀粉溶液。同时针对重要脏器损伤,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4.3 眼或皮肤沾染消毒剂 眼睛溅入含氯消毒剂后,应立即使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持续冲洗15min以上。皮肤沾染后,可使用大量清水彻底清洗,及时更换污染衣物,注意保暖。 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急性三氧化二砷中毒十例临床特征分析
- 下一篇:口服PVC胶中毒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