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氰酸中毒
时间:2021-03-01 11:44 来源:实用急性中毒全书第2版 作者:孙承业 点击:次
【概述】 氰化氢(hydrogen cyanide)为无色透明气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带弱酸性,称氢氰酸(hydrocyanic acid),为无色液体,均伴有轻微的苦杏仁气味。氢氰酸不稳定,易水解成甲酸和氨。人口服最低致死剂量为0.7~3.5mg/kg,人吸入10分钟的最低致死浓度约为200mg/m3。主要用于制造合成纤维及塑料、氰化物和亚硝酸盐类,电镀(镀铜、金、银),采矿提取金、银作螯合剂。也作熏蒸剂用于杀灭啮齿类(如鼠类)动物及昆虫等。 氢氰酸主要经口及皮肤吸入中毒,其蒸气尚可经呼吸道吸收。发病机制主要为氰离子(CN-)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形成氰化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形成内窒息。大部分CN-可逐渐从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或从高铁血红蛋白的结合中释出,在体内硫氰酸酶的作用下与体内的硫结合转化为相对无毒的硫氰酸盐从尿中排泄。急性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受损表现。吸入中毒者还可出现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中枢麻痹是氢氰酸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1.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或口服大量氢氰酸后常出现“闪电式”昏迷和死亡,摄入后几秒钟即发出尖叫声、发绀、全身痉挛,短时内呼吸停止。 2.接触低浓度者,可在数小时后才出现症状。早期以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悸等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出现乏力、大汗等。重者随后出现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有些患者可见皮肤黏膜鲜红色改变。若病情未及时控制或接触量大,可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强直性抽搐、发绀等。有文献报道1例吸入氰化氢重度中毒,继发垂体性尿崩症。 既往将临床表现分为前驱期、呼吸困难期、痉挛期、麻痹期四个阶段,实际上很难划分各期的精确界限。 3.如接触氢氰酸浓度低,时间短,病人仅有头痛、头晕、乏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等一过性表现。 4.皮肤或眼接触氢氰酸可引起灼伤,同时亦可经皮肤吸收而发生中毒。 【诊断要点】 根据短时间内较大量氰化氢或氢氰酸的接触史,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经呼吸道吸入中毒需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等窒息性气体中毒相鉴别。其他途径中毒者还需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乙型脑炎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相鉴别。对老年患者或既往有糖尿病、尿毒症等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排除急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昏迷、低血糖诱发的酸中毒和药物过敏等疾病。中毒早期同时进行动脉血气和静脉血气分析,显示静脉血动脉化,血氧分压明显升高,引起动、静脉血氧差减小,动、静脉血氧浓度差缩小(<4%)。也可见血pH下降,血浆乳酸浓度升高,>4mmol/L时可诊断为乳酸酸中毒。血氰离子浓度对确定氢氰酸中毒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宜在中毒后8小时内检测,正常全血氰离子浓度小于200μg/L。尿硫氰酸盐增高可作为过量接触氢氰酸的依据。 【处理原则】 1.立即迅速脱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对于有皮肤污染者,予局部清洗并更换污染衣物。眼部污染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15分钟以上。对于口服中毒者立即洗胃,严密观察,注意病情变化。 2.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术,复苏后即予氧气吸入。抢救人员注意自身防护,避免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 3.尽快给予特效解毒剂,首选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及供硫剂。常用的解毒治疗方法有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如无亚硝酸钠,可选用大剂量亚甲蓝替代。 (1)间断给予亚硝酸异戊酯(2~3支压碎于纱布中)吸入。 (2)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首先缓慢静脉注射3%亚硝酸钠溶液10~15ml,或按6~12mg/kg给药。然后再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溶液20~50ml,必要时可重复给药。应用亚硝酸钠时应避免剂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以免发生严重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低血压。 (3)亚甲蓝-硫代硫酸钠疗法:亚甲蓝溶液按5-10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随后立即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溶液20~50ml,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4)4-二甲氨基苯酚(4-DMAP):立即肌内注射10%4-DMAP2ml后,缓慢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溶液20~50ml,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4.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可采用吸入纯氧或高压氧治疗。纯氧治疗一般不超过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 5.积极防治脑水肿、肺水肿,如早期、短程、足量应用等皮质激素、抗氧化剂及脱水、利尿剂等。 6.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微循环平衡,防治继发感染,密切监护重要脏器功能,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