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之伞--农药中毒急救网移动版

网站首页 > 药物中毒 > 心血管类药物中毒 >

氨氯地平过量致中毒文献综合分析

氨氯地平为二氢吡啶类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明显的降压疗效且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随着使用的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有些不良反应甚至是过量中毒引起的。该药物在常规剂量下使用,对肾小球系膜有保护作用,可保护肾功能。而过量中毒时,主要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平滑肌,抑制心功能,致机体出现相对或绝对的循环容量不足,进一步可导致顽固性低血压。为此,通过对1989年以来国内外文献氨氯地平过量致中毒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救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Medline数据库,查阅原始文献,收集1989年1月至2013年12月国内外医药学期刊中公开发表的有关氨氯地平过量中毒的报道,剔除重复文献,共收集到3O篇,其中中文4篇(4例)、外文26篇(30例)。对文献报道中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剂量、药品过量中毒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结果见表1和表2。
 

3 讨论
氨氯地平是临床较常用的降压药物,口服吸收缓慢,需6~8 h达峰,生物利用度为64% ,清除半衰期35~50 h,血浆蛋白结合率97.5% ;常规剂量下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水肿、疲劳、恶心、腹痛、面红等;随剂量的增大,药物扩血管作用的增强可导致一系列毒性反应。检索到的这34例患者在中毒早期,均表现为常规剂量下的不良反应,随后因显著而持久的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休克,出现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肺水肿等,甚至引发多器官衰竭、猝死等现象。
34例中毒患者中,死亡7例,死亡率为20.59%。测得死者体内的血药浓度最高达2 700 ng/mL ,为正常血药浓度(3~11 ng/mL)的上千倍 ,说明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但也存在中毒剂量小而毒性反应强而持久的现象,可能与个体对毒性反应的敏感度高有关,或可能与合并用药有关,奥沙西泮具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可竞争性地将氨氯地平从结合部位置换下来,使其游离药物浓度增加,药效增强,毒性增加,这种现象对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尤为明显,以至于有患者服用70 mg氨氯地平11 h后血药浓度仍可高达185 ng/mL,超出正常血药浓度的20倍。从病例抢救的个案报道中发现,氨氯地平血药浓度的测定结果对于中毒解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药物从血液清除后,血药浓度的持续性监测很重要,因为组织中的氨氯地平还会不断转移到血液中,引起病情反复。
中毒患者中有4例涉婴幼儿,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其中最小患儿只有11个月 ,是用药差错导致中毒,连续错误给予了6次15 mg氨氯地平的剂量造成休克;另3名幼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昏睡和低血压症状。医务人员需谨慎对待用药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婴幼儿,剂量发生微小的改变也会导致毒性反应发生。文献报道中也存在部分老年患者因为误服导致中毒 一I。针对老年患者,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对药物采用简单明了的说明和图案鲜明的小规格包装,避免误服。
氨氯地平不同于其他钙离子拮抗剂,半衰期长,代谢缓慢,中毒后易引起长时间顽固性低血压。文献和药品说明书均说明,一旦发现中毒,应尽快送医院,通过洗胃、导泻来减少药物的进一步吸收,并积极采取支持疗法,包括抬高肢体和根据需要扩容等,同时进行血压、心脏和呼吸监测。严重者,在循环血容量和尿量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升压剂,并静脉给予葡萄糖酸钙逆转钙拮抗作用。文献报道的病例中,有对血管活性药物反应差的现象,此类患者的治疗需要加大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对于难治性重症氨氯地平过量中毒的患者,若常规治疗无效,使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后血压仍维持困难时,应考虑尽早选择血浆置换来加速药物代谢清除。即在药物吸收人血而尚未分布到组织中去时就行血浆置换,可有效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在此提醒临床医生,避免采用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因上述方法只能清除游离药物,不能清除大分子物质,而氨氯地平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清除效果会不理想。只有在氨氯地平中毒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为维持正常内环境平衡才考虑采用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
在心血管药物过量中毒致死的病例中,48%是钙离子拮抗剂药物过量中毒所致,其中重症氨氯地平药物过量中毒发病率虽低,但死亡率高,抢救困难” 。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以便帮助开展救治工作。
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