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急救电话:0377-63869999;0377-63170120!

农药中毒急救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急救常识 > 专家论道 >

协和急诊故事之 -- “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

时间:2019-01-24 21:13来源:急诊大视野 作者:admin 点击:
抢救室门口,一名家属拦住了和我一起走过的主治医师,问道:“大夫,我们的病人还没确诊呀?”主治医师很自然的说,“还没有,等等吧。” 主治医师停下来和家属交谈了几句,我则直接

抢救室门口,一名家属拦住了和我一起走过的主治医师,问道:“大夫,我们的病人还没确诊呀?”主治医师很自然的说,“还没有,等等吧。”

主治医师停下来和家属交谈了几句,我则直接走到医生工作站,详细地翻阅了该病人的病历:

女性,38岁,因为发热一个月,昏迷十天在当地就诊,由于病情进行性加重,三天前转来我院急诊科。

来诊后,病人持续高热,Glasgwo评分3分(重度昏迷),全身没有发现任何感染灶。全血白细胞也没有明显升高,只有一定程度的贫血,并伴有血清钙的严重升高。急诊科医生以及前来会诊的内科医生、内分泌医生都认为这是一个晚期恶性肿瘤的表现。

详细了解了病人的情况后,我来到病人的床前。

“你好”我对家属说,“刚才听到你和大夫聊病人的病情,是不是着急了?”

“是呀,都来了三天了,也不见好,又不知道是什么病……”

……

“我有几点想和你说说:第一,到目前为止,我们真的还没有确定她是‘什么病’,因为她的病比较复杂,进展也步较快,更重要是有些病只有拿到确凿的证据才能说‘确诊’,如病理检查结果,但现在我们没有。第二,虽然没有确诊,但我们不是没有大致的诊断,或者说对疾病有倾向性,我觉得,她可能是一个恶性病。第三,就像你刚才说到的,她‘没有见好’。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我们自然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进一步说,即使是有明确的诊断,对有些疾病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方法。第四,对于我们这个病人,现在采取的所有措施叫做‘支持治疗’,也就是我们希望能够保证她的生命稳定,给我们进行检查和治疗赢得的时间。但是,我们看到她的病情还在进展,这两天昏迷还在加深,其他情况也没有好转,说明她疾病的进展比我们想象的快,如果这样,可能在不久,我们就‘顶不住’了。第五,这些是我的看法,我会再请两位专家独立地会诊一下,看看是否还有什么办法,如果我们的意见一致,我建议:第六,抓紧回去,不要最后人财两空,病人都回不了家(因为有规定,尸体是不能外运的)”

协和急诊故事之 -- “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

另外两位专家请来了,结论是:“病人倾向于原发于血液或影响到骨髓的恶性肿瘤,而且已经是终末期了,没有很好的办法逆转。

病人家属听从了我的建议,当天联系急救车回家。

当病人病情很危重时,医生有时是可以看出来预后的,但是为了怕出现“医患矛盾”,把病情拼命往重了说,各种支持手段能上则上。这个病人其实永远也不会有“确诊”的那一天,除非最后做尸体解剖。医生所谓的“负责”,实际上让病人家属和医院都做了无谓的付出。其实更多的病人家属希望得到真实信息,当然,他们也希望医生能够帮助他们“拿主意”。

协和急诊故事之 -- “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

“大夫,能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专家会诊?” 这是另外一个病人家属对我们医生说的话。

病人是一个以“肺部感染,急性呼吸衰竭”诊断进入抢救室,并接受呼吸机支持治疗的。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病人有“开放性结核”。根据国家规定,开放性结核需要转到“结核病医院”诊治。通过管理部门和相关医院联系后,那家医院虽然有床位,但对于病人的呼吸机支持有些顾虑,觉得技术力量不够强,希望我们脱离呼吸机以后再转过去。矛盾出现了:我们的医生催着病人走,那面的医生认为现在不能接。

了解了情况以后,我找到了病人的三个子女,开门见山地问:“我刚才听你们说要请会诊,你们希望请哪个专家会诊?是有选择的,还是让我们帮助找‘专家’?”

“李××教授怎么样?”

“李教授是搞肺癌的,不是专门搞结核的。”

“那黄××教授哪?”

“黄教授主要是看OSAS,一种打呼噜的疾病的,也不是专门搞结核的。还有别人吗?”

“……”

“我们也不知道该找谁。”


协和急诊故事之 -- “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

“那我想问一下,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名字的?”

“我们是从网上看到的。”

“那我能不能这样理解,就是这边医生催你们走,那边医生说接不了。因此你们就着急了,想找一个大牌儿专家帮助看看,希望尽快脱机,然后转院,所以你们到网上看我们呼吸科教授谁年纪大,就想找谁。”

“对,对,对。”三个人同时点头称是。

我接着说:“你们放心吧,病人现在转不走,因为他还不稳定。既然那边医院说了技术力量不够,我们这儿一天脱不了机,我们一天不会催你们走,病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已经找到呼吸科×××教授看过,而且不止一次。病人在我们这儿,还需要你们告诉我们该找那个医生来会诊,那我们就失职了。另外,病人毕竟是传染性疾病,我们会给他调整一个床位,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避免对别人传染的可能性,保证其他病人的安全,希望你们能配合。同时,你们家属来护理病人,也找护士要一个口罩,保护一下你们自己。”

最后的结果是,三个家属一直说:“王大夫,我们听你们的安排。”

病人脱机了,但咳痰无力,不能拔出气管插管。大家认为更为安全的手段是做气管切开后再转院。这是一个很难让家属接受的操作。当我和家属交代时,家属还是这句话:“王大夫,我们听你们的安排。”整个谈话也没有用上三分钟。

呼吸机脱掉了,气管切开了,病人最后也转到专科医院了。


当病人或家属提出要做某些检查,试用什么药品,或请某专家会诊时,我们需要找后面的原因,其中很多情况是我们和病人间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我们需要关注病人家属的情绪变化。在第一个故事中,一个“还”字,表达了病人家属焦急的心情;第二个故事出现的病人家属“要求”医生找会诊,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病人家属的这种情绪变化常常在不经意的对话中表达出来,特别是语气和语调。所以我们和病人家属交流时更加需要“听话听声儿”。

协和急诊故事之 -- “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