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急救电话:0377-63869999;0377-63170120!

农药中毒急救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指南共识 > 其他 >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时间:2021-01-30 12:17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 作者:中华医学会急诊医 点击:
从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至今,不管是在疫情最为艰难的时刻,还是日常的常态防控,各家医院的急诊医学科一直坚守并战斗在最前沿,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伊始,急诊医学科首当其冲,一直战斗在最前线,经受着巨大考验。作为医院第一时间接触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甚至传染病患者的学科,急诊医学科工作亚单元多,诊疗环境复杂,患者流动性大,病情复杂变化迅速,涉及学科种类繁多;新发突发传染病,尤其象新冠病毒、SARS病毒等烈性传染病大大增加了急诊医学科运行的院内感染风险。经历着新冠疫情的大考,各级医疗机构应对包括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建立了系列防控流程和工作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医疗机构急诊学科的建设水平不一,部分单位人员结构尚不完善,覆盖病种也不尽相同,同时还有卒中、胸痛、创伤等五大中心由急诊医学科主导,如何能在有效地救治急危重症的同时,做好急诊区域如新冠肺炎等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常态防控,如何优化急诊运作流程,合理布局不同单元,从而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如何促进急诊医学科在新形势下健康稳步发展,并有能力应对甚至是其他的突发呼吸系统急性传染性疾病?这些是急诊医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方法

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证据,以新冠肺炎为代表性疾病,在全面回顾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管理共识、相关文献及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中急诊医护人员面对疫情所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经过线上线下急诊科医务工作者、院感专家、医务管理专家等的充分讨论和咨询,达成共识,对在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形势下的急诊流程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高急诊运作效率,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其他呼吸道急性传染病防治提出应对预案,降低院感风险,阻断病毒院内传播,以保障医院医疗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

本共识以新冠肺炎防治为主要参考目标,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借鉴GRADE共识意见[1],见表1。同时本共识考虑到急诊就诊人群的复杂性,建议按照地区风险等级、患者流行病学史、就诊时是否具有一周内新冠肺炎核酸和抗体结果、是否有肺部CT报告以及既往是否患有新冠肺炎等因素,将就医人群实行分层管理: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1)高风险人群:包括14d内来自新冠肺炎高风险国家或地区,未完成隔离观察排查者;14d内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者;肺部CT 提示为病毒性肺炎且无近期新冠肺炎核酸报告者。

(2)中风险人群:包括14d内有发热(腋温≥37.3℃、额温≥36.8℃)、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

(3)低风险人群; 高、中风险以外的人员。

为方便急诊快速分诊需要,本共识也推荐使用健康码作为不同人群风险分层依据,见表2。共识中推荐意见将针对不同风险人群进行分层分级,再优化后续流程。发热患者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防控规定到指定发热门诊就医,高风险人群根据防控规定至定点医院就诊。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根据证据等级和专家组意见将推荐等级分为强推荐(无特殊情况建议采纳)、弱推荐(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倾向于采纳)、弱反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倾向于不采纳)和强反对(无特殊情况建议不采纳)。本共识的主要推荐意见、证据等级及推荐等级见表3。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2 证据检索

采用关键词(中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检分诊、急诊科、急诊、管理、流程、院间转运、院内转运、流程、核酸检测、标本、影像学、放射、超声、消毒、遗体、死亡患者、职业暴露、发热门诊、医疗废物;英文:COVID-19、preexamination and triage、emergency department、management、process、transport procedure、inter-hospital transport、nucleic acid detection、CT、DR、ultrasound、disinfection、bodies、body management、occupational exposure、fever clinic、medical waste) 对 PubMed、google scholar、WanFang data、CNKI、WHO、CDC、欧洲疾控中心(ECDC)等进行检索,同时查阅相关政府文件及专家指导性文本。文献检索时限截至2020年11月26日。

3 推荐内容

3.1 问题1:急诊预检分诊的具体功能和职责?

3.1.1 推荐意见

预检分诊应根据健康码、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证据对急诊就诊患者进行快速分析和识别[2-3]。(Ⅲ A)

3.1.2 实践与解读

预检分诊须简明扼要: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查看健康码,重点询问14d内是否有新冠肺炎高风险国家或地区旅居史,是否与确诊、疑似或无症状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是否发热(腋温≥37.3℃、额温≥36.8℃)、咳嗽等呼吸道症状[4]。预检分诊的结果直接用于指导患者的就诊流程、医护人员的防护安排[2]。如患者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医护人员可在一级防护下正常接诊;若患者健康码为黄码、红码或中、高风险患者,须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进一步排查与治疗。对于无法配合完成预检核查的危重患者(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须视为新冠肺炎潜在风险人群并在二级及以上防护下进行紧急救治。具体流程见图1。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3.1.3 证据等级依据

纳入文献为专家意见性文本及相关政府文件,故证据级别为低

4.1.4 推荐等级依据

专家组认为,该临床问题不具有完成对照研究的可行性。故虽然相关证据级别低,但在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期间,根据上述实践进行快速预检分诊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既可以减少无差别的过度防控导致的物资及人员设备浪费,又可以减少潜在风险人群漏查风险,故应作为强推荐意见

3.2 问题2: 急诊接诊流程应如何进行优化?

3.2.1 推荐意见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急诊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实时新冠肺炎相关文件的学习,增强防护意识。同时,各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根据相关文件内容制定相应工作流程细则。(Ⅲ A)

3.2.2 实践与解读

实际工作中,尽管发热门诊是排查、诊断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窗口,但由于存在无症状感染者或非呼吸道症状感染者,急诊科仍是新冠肺炎排查、诊治和应急抢救的窗口科室,是早期接触疫情的高风险科室之一,具有病源复杂、人员密集、患者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疫情常态化下,优化流程,快速诊治,显得尤为重要[5-6]

已有部分专科发表了针对疫情常态化专科急症的急诊接诊流程及处理意见[7-10]。在国外疫情严峻态势下,有文献指出急诊科应立即进行必要的结构和流程改革,以应对前所未有的医疗负担[11]。因此,在疫情常态化下,推荐急诊接诊流程在日常接诊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优化:

(1)工作前准备

知识准备:①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及防护意识,掌握最新的防控方案、诊疗方案等。目前推荐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3],《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12],《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国卫办医函〔2020〕65 号)[13];②不断提高急诊医护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水平,学习急诊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最新指南;③熟悉所在医院新冠肺炎管理相关办法,指导患者快速就诊。

接诊前准备:建议根据患者罹患新冠肺炎风险高低以及急诊就诊区域不同,采取相应的医护人员防护级别。预检分诊为低风险人群或健康码为绿码的患者,急诊普通门诊医护人员、普通急诊留观区医护人员、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建议采取一级防护;未明确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需抢救进行插管操作时建议医护人员采取二级及以上防护;采集核酸时建议采用二级及以上防护措施。日常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4]要求实施手卫生,戴手套前应当洗手,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应当立即流动水洗手[13,15]

(2)接诊问诊

结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3]的要求,按照急诊工作流程进行医疗接诊工作。建议接诊时再次测体温,特别是有头痛、嗅觉异常、腹泻、咳嗽、咳痰等症状的患者;询问患者有无与新冠肺炎确诊、疑似患者接触史、是否来自疫情中高危风险地区(卫生健康委疫情风险等级查询网址:http://bmfw.www.gov.cn/yqfxdjcx/index.html或微信关注各城市本地宝公众号)。

(3)优化绿色通道

非疫情时期,对急危重症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16]。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为保证急危重症患者能及时救治,具备条件的医院应优化绿色通道流程,尤其是大多数发热门诊不具备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人员及设备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如下:

①各医院要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持续开放;

②应由专人进行体温测量及流行病学史调查;

③若有发热或流行病学史,应由专人做好个人防护,从发热门诊专用通道护送患者至发热门诊进行救治或直接进入符合新冠肺炎隔离防控标准的急诊隔离抢救室进行救治,隔离抢救室的医护人员按照防护要求着二级及以上防护装备;

④若无发热、流行病学史,新冠核酸、抗体检查未完善,且需要就地救治的患者,应立即转入符合新冠肺炎隔离防控标准的急诊隔离抢救室,由隔离抢救室已做好二级及以上防护的专职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无发热、流行病学史,新冠核酸、抗体未完善的普通患者,应转入具备抢救条件的隔离病室进一步专科治疗,同时,尽早完善核酸抗体采样。需急诊手术者在完善核酸抗体采样后,立即转入急诊负压隔离手术间实施手术。急诊手术结束后新冠核酸、抗体结果未出或阳性者,应转至隔离手术复苏室或隔离病区,排除新冠肺炎后转入相应病区进行术后治疗。

(4)及时追查患者核酸、抗体结果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4]发现患者核酸阳性,应于2h内网络直报。

3.2.3 证据等级依据

纳入文献为专家意见性文本及相关政府文件,故证据级别为低

3.2.4 推荐等级依据

目前并未检索到关于急诊科流程优化的对照性研究,大多是各医疗机构结合现有政策文件的文献为主,因此证据级别低。专家组认为本推荐内容在实践中对患者治疗有早期积极作用,医院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酌情采纳

3.3 问题3:如何优化院内、院间急诊转运流程?

3.3.1 推荐意见

急诊就诊需转运的患者,必须提供“健康码”,并进行核酸检测[17],对绿码及核酸、抗体阴性者,常规转运。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的转运流程可参照相关法规[18-19],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负责辖区内新冠肺炎患者转运的指挥调度工作,转运人员严格实施三级防护措施[15];推荐有条件的医院优选使用负压隔离担架转运[19]。其他普通患者经急诊科进行院内、院间转运时按各医疗机构相关规定。(Ⅲ A)

3.3.2 实践与解读

急诊诊疗单元应当设置专门的区域停放转运救护车辆,配置洗消设施,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司机、救护车辆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转运工作[18]。对于疑似或确诊的新冠患者,应转运至定点医院治疗[4],设计规划最快的转运路线,减少转运次数,避免长时间转运、减少非必要人员接触,参与转运人员在转运全程中应严格实施三级防护措施;转运途中对患者采取临时隔离措施,有条件的急诊诊疗单元可选用负压隔离担架辅助转运;到达定点医院后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迅速办理入院手续,收住定点医院隔离病房[19]

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转运人员严格实施三级防护措施,对需急诊手术者,应从专用电梯、专用通道出入急诊负压隔离手术室[9],避免中途停留;同时,应有专人提前疏通转运通道,减少暴露机会[9]。对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应在隔离抢救室进行就地救治。其他普通患者经急诊科进行院内转运时按各医疗机构相关规定。

急诊各诊疗单元的普通患者、陪护人员,应做好体温检测、健康状况和信息登记等工作,严格限制行进路线、活动范围。加强急诊诊疗单元门禁、安保管理,严格控制未经允许的探视、陪护及无关人员随意出入[17]

3.3.3 证据等级依据

纳入文献为专家意见性文本及相关政府文件,故证据级别为低

3.3.4 推荐等级依据

专家组认为,该临床问题不具有完成对照研究的可行性。故虽然相关证据质量为低,但在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期间,加强急诊科常态防控下院间、院内转运效率,是保证急诊患者有效诊疗的重要举措,应作为强推荐意见,推荐在没有更优方案时使用

3.4 问题4:如何优化急诊患者新冠核酸、抗体检测?

3.4.1 推荐意见

推荐使用急诊危重度指数(ESI) 对急诊患者进行病情危险程度分级[21](表4),1级和2级病情危重需尽快救治患者,建议在急诊诊疗单元内床旁采样;对于3级、4级和5级生命体征平稳急诊患者,建议在专门设置的采样点采样。涉及标本的采集、检测及转运按照《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20]执行。(Ⅲ A)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3.4.2 实践与解读

(1)采样点设置

采样点应当为独立空间,具备通风条件,内部划分相应的清洁区和污染区。同时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20,22]

(2)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优选顺序为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痰液,为提高阳性率,可同时采集1份鼻咽拭子和1份口咽拭子置于同一标本采集管中;为控制传染源可采集粪便进行检测,为观察疗效可对确诊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23]。各医疗机构的检测能力应当与急门诊就诊人次、住院人次等诊疗量相匹配,避免采集数量明显超出检测能力导致的标本积压、标本失效、检测结果反馈迟缓等问题。具体流程见图2[24]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3)标本保存与转运

呼吸道标本质量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关键因素,该病毒传染性强且存在许多未知,如不规范地采集与转运标本就容易导致患者间交叉感染和医护人员感染[20]。用于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当尽快进行检测,能在24 h内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h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冰箱暂存)[22-23,25]。内部转运时,应采集之后30min内运抵实验室,不宜超过2h;外部转运时,宜定时定点转运交[24-25]

(4)检测回报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妇幼保健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26]要求,对于发热门诊和急诊患者的核酸检测,在4~6h内报告结果,医疗机构应当为受检者出具检测报告,并告知其查询方式,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出具检测报告[20]。对于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由各医疗机构于2h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4]

3.4.3 证据等级依据

纳入文献为专家意见性文本及相关政府文件,故证据级别为低

3.4.4 推荐等级依据

专家组认为,该临床问题不具有完成对照研究的可行性。故虽然相关证据质量为低,但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期间,优化核酸、抗体检测是稳固常态防控的重要举措,故作为强推荐意见

3.5 问题5:如何优化急诊患者相关影像学检查?

3.5.1 推荐意见

推荐急性发热(腋温≥ 37.3℃)和(或)有呼吸道症状者和(或)有流行病学史者,引导至发热门诊行相关影像学检查;需紧急行影像学相关检查患者,建议参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超声科恢复日常诊疗工作防控建议》[27] 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门急诊CT检查流程指导意见(第一版)》[8]进行检查。其他普通患者戴口罩有序进行检查。(Ⅲ A)

3.5.2 实践与解读

超声、CT/DR诊疗分区建议按照“三区两通道”原则,分清洁区、缓冲区、诊疗区三区及职工通道、患者通道两通道[27]。建议有条件的急诊诊疗单元同步设置超声、CT/DR检查室,设立急诊科专用超声、CT/DR检查通道,与工作人员通道、普通患者通道分开,工作人员和患者按照区域划分通行路线,有条件的医院建议路线设置为单向路线[8]。接诊流程见图3[28]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3.5.3 证据等级依据

纳入文献为专家意见性文本,故证据级别为低

3.5.4 推荐等级依据

专家组认为,该临床问题不具有完成对照研究的可行性。故虽然相关证据等级低,但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期间,优化急诊科诊疗过程主要辅助检查科室运行流程具有重要意义,应作为强推荐意见

3.6 问题6:急诊科的环境布局与消毒管理?

3.6.1 推荐意见

推荐结合患者就诊量及病例特点,严格执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9]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30],制定消毒措施,将各区域划分为常规消毒区、加强消毒区、重点消毒区、特殊消毒区[29-35]。划分依据:①每日就诊人数;②就诊疾病类型;③每日人流量及人员密集度;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程度。推荐急诊科各区域范围及消毒措施见表5[4-5]。(Ⅲ A)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3.6.2 实践与解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 修正)》[31]第2章第21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推荐急诊科各区域范围及消毒措施见表5[4-5]。发热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做到一用一消毒。急诊科各区域消毒用品、拖把及擦拭毛巾做好标记,定点放置,不得混用。急诊科各区域均设置消毒登记本,准确记录消毒区域、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执行人[5]

3.6.3 证据等级依据

纳入文献为专家意见性文本及相关政府文件,故证据级别为低

3.6.4 推荐等级依据

专家组认为,该临床问题不具有完成对照研究的可行性。故虽然相关证据等级低,但在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期间,根据病原学特点进行科学的环境布局与消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作为强推荐意见

3.7 问题7:急诊科死亡患者的处理流程?

3.7.1 推荐意见

急诊诊疗单元(包括院前120 救护车)死亡的患者,疑似(如无法提供绿码、流行病学史者推荐按照疑似患者处理)或确诊新冠肺炎者可参考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遗体处置工作指引(试行)》,并由经培训的工作人员在严密防护下及时进行遗体处理及转移[3-4,35]。其他患者遗体参照当地医院急诊科遗体标准化处理流程。(Ⅲ A)

3.7.2 实践与解读

工作人员处理疑似或确诊新冠患者遗体应采取二级防护[36],根据情况对遗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用有效氯3000mg/L~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棉球或纱布填塞患者口、鼻、耳、肛门、气管切开处等所有开放通道或开口;用浸有消毒液的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民政部门派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尽快火化,避免遗体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时确保工作人员采取包括手卫生在内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IPC) 标准[37-38]

3.7.3 证据等级依据

纳入文献为专家意见性文本及相关政府文件,故证据级别为低

3.7.4 推荐等级依据

专家组未检索到有足够临床证据表明COVID-19会在处理遗体过程中发生传播,WHO、ECDC认为处理新冠遗体导致病毒传播的风险较低[37-38],但有证据表明具有活性的新型冠状病毒能够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天,因此仍需注意遗体相关的体液及污染物隔离[39]。专家组认为应采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4]、《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遗体处置工作指引(试行)》[35]中的遗体处理办法对在急诊科死亡患者进行处理,故为强推荐意见

3.8 问题8: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原则?

3.8.1 推荐意见

各医疗单位急诊科应结合实际情况,依据相关法规制定新冠肺炎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6、17、41、45-47]。职业暴露后尽早进行职业暴露后预防。根据暴露风险评估选择恰当的处置方式。(Ⅲ A)

3.8.2 实践与解读

新冠肺炎属于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性疾病。目前确定的主要传播方式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等[3,40]。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与患者密切接触,属于职业暴露高危人群。呼吸道暴露风险最高,血液体液暴露及皮肤暴露风险较低,血液体液暴露须同时考虑经血传播疾病风险[15,41-42]

(一)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

(1)发生呼吸道暴露后应尽快脱离暴露现场或立即佩戴合格口罩脱离暴露现场;

(2)院感科接到报告后即时评估暴露风险,若暴露源患者被确定为新冠肺炎感染者则被感染风险较高;否则风险较低;

(3)如为高风险暴露者,则根据上级要求为其指定医学观察地点,实施单间隔离,暴露者应佩戴口罩。高风险暴露者单间隔离14d,隔离期间禁止离开隔离区,并完成两次核酸检测。经核酸检测等确认无异常,满14d后方可解除隔离。

(二)血液体液暴露后的处置

(1)发生血液体液污染皮肤时,即刻至潜在污染区用清水清洗干净,用75%乙醇或碘伏擦拭消毒,再用清水清洗干净;

(2)护目镜、防护服或口罩被污染时,即刻至潜在污染区及时更换;

(3)污染眼部时,即刻至潜在污染区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

(4)发生针刺伤时,就近脱去手套,挤出受伤部位血液,流动水冲洗,75%乙醇或碘伏消毒刺伤部位,戴清洁手套,然后按血液体液暴露常规处理。

(5)以上暴露均应报告院感科,并进行进一步评估。

3.8.3 证据等级依据

纳入文献为专家意见性文本及相关政府文件,故证据级别为低

3.8.4 推荐等级依据

专家组认为,医疗单位制定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已有相关法律严格规定,该临床问题不具有完成对照研究的可行性。虽然相关证据质量低,但专家组认为政府文件颁布的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符合急诊科院感控制需要,具有可行性和全面性,故为强推荐意见

3.9 问题9:急诊科医疗废物处理原则?

3.9.1 推荐意见

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置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43]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44]的要求进行处理。急诊诊疗单元产生的废物应分为非传染性的一般废物及传染性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45]。(Ⅲ A)

3.9.2 实践与解读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为应对潜在感染者,急诊科医务人员对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控制,严格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43]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44]管理。对于疑似或确诊新冠患者,产生的医疗垃圾当传染性废物进行处理,采用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密闭运送,并在交接时往黄色医疗垃圾袋外喷洒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由保洁员或专职医疗废物收集员进行传染性医疗废物收集,做好交接登记、密闭转运[4,36],并且应该规范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进入医疗废物存储区[46]。在急诊及候诊区产生的普通非传染性废物(例如包装,食品废物,一次性干手巾)可作为一般废物,应与传染性废物分开存放,并放在明显标记的垃圾箱中,装袋并捆扎,并作一般废物处理,处理急诊诊疗单元所产生废物的相关人员均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45]。对于传染性废物应根据实际贮存量在48h内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用专车进行回收处置,并做好日期、数量、交接双方签名登记工作[34]

3.9.3 证据等级依据

由于医疗废物处理已有相关法律规定,因此认为证据已经足够。对疑似或确诊新冠患者产生医疗废物处理方案来自专家指导性文本及相关政府文件,因此证据等级为低。

3.9.4 推荐等级依据

专家组认为,医疗废物处理已有相关法律严格规定,该临床问题不具有完成对照研究的可行性。虽然相关证据质量较低,但是专家组认为该推荐符合急诊科工作流程需要,具有可行性,推荐在没有更优方案时候使用。

4 讨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47]。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要求,规范医疗机构诊疗流程,保障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规范医疗机构诊疗流程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0〕272号)文件[48],明确要求医疗机构要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增强医务人员疫情防控意识和能力。急诊科是各级医疗机构中最早接触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学科,需要应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相应变化,不断优化诊疗流程,减低新冠肺炎疫情对急诊患者常规接诊与诊疗过程的影响。本专家共识的推荐基于从应急抗击疫情状态转变为常态化防控时期的根本性变化,并以总结武汉市、湖北省地区各级医院急诊科运行的经验为依据,完成从问题提出、多学科团队合作到专家组推荐定稿的全过程,在常规文献、政策文件检索的基础上,实时跟进最新研究成果及文献,并进行实时调整,初步形成基于健康码体系的急诊流程优化共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同时由于疾病发生发展中的诸多变化和未知因素,以及人类认知疾病过程的滞后性等特点,本共识也希望能对可能发生的其他类型的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基本流程优化的借鉴。

但本共识尚存局限:(1)由于急诊医学科工作的特殊属性,本共识专家组成员以湖北、武汉为主,未充分平衡地域、性别等因素;(2)秋冬季节更替之季是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生的时机,常态化防控下各医疗机构更需严格防范此时可能出现的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受时间的特殊性和紧迫性限制,共识专家组成员仅根据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3)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进展,本次共识专家组还将针对学科内存在的尚未纳入本共识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相关临床问题,继续进行讨论和实时文献追踪,为实现常态化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更好的流程优化,不断提供建议方案。

综上所述,本共识基于目前可获取的文献资料及专家意见制定,适用于急诊医学科的学科管理者、院感防控人员、临床医务人员,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急诊医学科的运作指导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参考,不作为任何医疗纠纷及诉讼的法律依据。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执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孙鹏(第一作者),盛卫勇(共同第一作者),陈标(共同第一作者),曾状林,周莹,黄昆鹏,程星,曹春艳,笪邦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湛江中心医院(周宁),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周启棣),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清华)致谢:特别感谢以下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韩继媛、熊莉娟(院感)、翁雨雄、熊占路(医务)、傅新巧(门办)],华中科技大

学同济医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树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魏捷、吕菁君)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自: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武汉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2):152-160.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2.004

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常态防控下急诊医学科流程优化专家共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