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1. 按血压水平分类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SBP<120mmHg和DBP<80mmHg)、正常高值[SBP120~139mmHg和(或)DBP80~89mmHg]和高血压[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进行血压水平分类。以上分类适用于18岁以上任何年龄的成年人。 将血压水平120~139/80~89mmHg定为正常高值血压,主要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确定。血压水平120~139/80~89mmHg的人群,10年后心血管风险比血压水平110/75mmHg的人群增加1倍以上;而且,血压120~129/80~84mmHg和130~139/85~89mmHg的中年人群,10年后分别有45%和64%成为高血压患者(64)。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SBP≥140mmHg和DBP<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表5)。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平均SBP/DBP24h≥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家庭血压监测(H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5/85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相对应。 由于诊室血压测量的次数较少,血压又具有明显波动性,需要数周内多次测量来判断血压升高情况,尤其对于1级、2级高血压。如有条件,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 2. 按心血管风险分层虽然高血压是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还有血压升高以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综合风险的评估并分层。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综合风险分层,有利于确定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优化降压治疗方案,确立更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和进行患者的综合管理。 本指南仍采用2005与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64,65)的分层原则和基本内容,将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表6)。根据以往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施情况和有关研究进展,对影响风险分层的内容作了部分修改(表7),增加130~139/85~89mmHg范围;将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改为≥15μmol/L;将心房颤动列入伴发的临床疾病;将糖尿病分为新诊断与已治疗但未控制两种情况,分别根据血糖(空腹与餐后)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