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CPR 培训的“三者”方向 CPR培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最新的CPR科学和技术经过培训成为公众及专业人员的日常实践,实现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因此,CPR培训的根本方向就是培训CPR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者,同时也使得这些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员进一步成为CPR的精准普及传播者,最终通过大家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总结并摸索我国CPR实施和发展的科学规律及正确方略,成为理论创新的引领者和贡献者。 3.1 成果转化运用者:要真正做到CPR培训全民总动员,关键是接受了CPR培训的每一个人都要积极成为CPR科学和技术最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者,需要熟悉并理解CPR相关科学知识,懂得将相关知识转化为日常实践;掌握CPR的标准和多元技能,并能够教会不懂CPR操作的其他人员;通过培训知晓新时代中国特色的CPR急救和健康文化,乐于与他人分享、共勉。 3.1.1 科学转化者:科学转化为实践需要对科学有充分、准确的认识,能够将刻板、生涩的理论及科学结论变成可供临床实践的行为和指导,需要建立优秀的教学资料,设立的课程能够以不同的语言将CPR的科学讲清楚,让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员学明白。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CPR培训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此外,建立一支高水平、强大的导师队伍,通过言传身教,极大地提升CPR科学转化的效能,同样是CPR培训成功的关键。作为CPR课程的培训导师,除了能够优秀掌握学员课程的所有知识和内容外,还应该掌握作为导师的必备素质和能力,并能通过课程掌握基本教学技巧,高质量开展CPR培训。导师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包括:掌握并能够正确传授中国CPR专家共识或指南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掌握标准视频小班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员提供CPR技能的指导与提升;能够客观评估学员对CPR科学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准确考评;能够按照教学规程独立完成课程教学;具备不断更新和自我提升CPR科学及技能的能力。导师资格的认证也需要通过完成标准化的导师培训课程,经过相关考核且经过实际教学评估合格后才能获得。随着教学经验和能力的积累,可以逐步申请更高级别的导师资格。设立四级导师结构体系能够有效保证CPR培训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1.2 技能传播者:对于CPR科学,只是知道和了解是远远不够的,经过CPR培训的学员必须具备实施CPR的技能,这是基本要求。而一旦掌握CPR的技能,就能够正确展示CPR动作的要领和技术,就具备CPR技能教学的能力。因此,在CPR培训中应该融入CPR技能教学技巧的示教和理念,使学员在练习中掌握这一基本的教学技能。再通过导师对CPR技巧的解析和补充,丰富学员教学的素材,使每一位经过CPR认证培训的学员都能成为CPR技能的传播者。 要想成为技能传播者,个人的实践体会至关重要。因此,保证学员在技能培训时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练习,在不断重复的练习和导师的指导中对CPR操作有所感悟和体会,将增加学员技能传授的经验和自信。 要使技能的教授和传播事半功倍,提供以标准视频为基础的操作练习资料工具,让学员边看边练,已经被证实是最有效的技能训练方式。因此,CPR培训必须要为各层次的CPR技能培训提供数量和形式足够充分的CPR技能练习教学资料(视频、技术图解等),使得教学更加容易。 3.1.3 文化倡导者:CPR培训中所倡导的文化,既包括复苏急救的文化,又强调全民健康的文化。复苏急救的文化涉及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健康医疗、伦理法律等多个层面和领域,需要培训课程在设计和教学时就通过教材、教学资料(视频、海报等)、导师的传授、练习考核等多维度、多细节进行体现和强调,并贯穿培训和日常科普的始终。具体来说,这些复苏急救的文化包括见义勇为、全力以赴、讲求科学、精益求精、团结协作、持续改进、尊重生命等。健康文化更强调个人自我的健康管理,针对CA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包括:健康生活方式,远离心血管疾病;注重家庭健康,扶助家庭成员;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亚健康状态;急救与预防并重,科学应对意外事件等。 3.2 精准普及传播者:CPR培训的基本要求就是科学和准确,强调的是掌握高质量CPR 的实施技能,对于专业人员更强调在标准化施救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个体化复苏。因此,CPR培训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培训精准普及传播者。我们身处“大数据、全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及速度,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各种不规范、不严谨甚至是错误的CPR培训内容和方法在不同的传播媒介出现,给规范的CPR培训带来冲击,使部分公众被误导,接受的培训知识和技能被混淆。因此,在CPR 的培训中应该强调有精准的传播源,构建精准的传播途径,针对精准的传播受众,进行精准的培训[129-130]。 3.2.1 精准传播源:传播源是传播的核心,正确的知识和信息是保证正确传播的先决条件。因此,中国的CPR培训应该明确精准的传播源。《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是当前我国唯一自主编写的CPR科学指导和参考,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的CPR相关科学成果和共识的精华,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临床实践,是目前中国CPR培训最为重要的精准传播源。此外,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复苏委员会(ERC)等多个CPR或心血管急救专业委员会的共识和指南,也都是当今世界CPR培训的重要传播源,分别权威代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CPR培训科学和知识。这些指南和共识均以所在国家和区域的医疗卫生条件、政策等为基础制定,在学习时应该带有批判性思维,了解相关的区域化背景。然而,共识和指南作为专业文献难以为公众接受,专业人员也无法快速掌握。因此,需要权威的专业学会将这些科学来源进一步凝练转化为适用于广泛培训的教学资源(课件、视频、卡通、公益广告、海报、科普文章等),单独或联合国内外优秀专业学会,为CPR培训的科学传播提供官方精准传播源。 在当代中国社会,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民间团体、单位、志愿者组织和个人都有极大的兴趣自行制作各种CPR 培训的传播源,这些“新传播源”形式活泼、多样,富有创意,深受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但是,很多传播源因为缺乏专业指导,存在科学和技术的缺陷,容易误导大众,成为“劣传播源”,这就需要权威的专业学会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转劣为优。此外,还应对经过技术指导、专业合格的传播源进行认证和推荐,引导公众接受认证传播源的培训,以建立科学、丰富的民间精准传播源库,拓展培训资源。 3.2.2 精准传播途径:CPR培训不同于其他的商品推介和技能培训,既要求广泛的动员力和立体的传播性,又必须建立科学、可靠的培训实体空间和质控体系。因此,对于适用于普及传播的资源,强调的是全时、全媒体和立体化,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传播途径,将精准传播源进行足够的投放传播。当然,在建立足够的精准传播资源库的基础上,应该有选择性地精准传播。例如:公益广告大多适合官媒和公共场所的大屏,民间传播源适用于区域内针对不同的人群选择性推广。对于专业认证的培训,必须依托经过认证的培训中心组织开展,同时辅以现代化网络教学体系以及官方培训网站实施。 3.2.3 精准传播受众:应该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建立不同的培训层次,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从培训层次来说,主要分为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是指获得临床执业资格的医、护、技等专业技术人员。非医务人员是指除医务人员之外,需要掌握CPR基本技能和知识的人群,广义上说这个范围应该包括全体公民。应该针对这两个不同的层次培训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和课程体系,以适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针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应该强调医院环境和条件下CPR的综合防治知识和技能,重点强化基于团队合作的高质量CPR 的实施以及围心脏停搏期全过程的诊治和管理。而非医务人员的培训首先应该强调勇于施救的理念及法律保障,要明确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已经存在对公民自愿实施紧急救护的法律免责条款。培训的重点是对院外CA患者的早期识别、呼救和规范的复苏技术实施(包括胸外按压、人工通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和AED的使用)。除了以上培训内容应该规范和统一外,非医务人员的培训可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实际需求,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内容安排及丰富的教学手段实施。例如:对于特殊职业人员(煤矿、电力、运输、公安、消防、安保、导游、空乘、列车员、救生员、单位安全员、机场工作人员等),应该结合其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条件下的复苏培训,并适当增加和扩展CA 相关的急救救护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广大教师和学生是急救意识和CPR 技能的最佳推广者,应该将CPR培训纳入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针对不同院校(大、中、小学)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材和培训方法,因材施教,同时应鼓励各级学生积极参与到CPR 的普及教育和培训中,带动家人主动学习;社区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掌握社区CA综合防治体系构建的方法,针对社区的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养护机构工作人员、物业管理、安保、义务安全员、义工等进行系统培训。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除了自身医务人员的培训外,还应该重点对慢性心血管疾病等CA 高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CPR培训和CA预防的教育,强化慢性病管理,积极参与社区CA综合防治体系的构建,并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3.3 理论创新引领者:作为科技和实践的重要“桥梁”,有组织的、优秀的CPR培训是推动CPR科技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推动力。而CPR的培训生命力在于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构建一支强大的导师团队。每位学员都是潜在的导师,都是CPR科学技术传播的“种子”。换言之,CPR培训还应该坚持理论创新引领者的培训方向,尤其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应该通过系统、完善的培训使他们投身CPR科技的探索与科研,分析、总结CPR 的新科技和新理念,逐步成为复苏科学理论、科普理论、传播理论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3.3.1 科学理论:对于医务人员,CPR培训不应止步于受训者掌握CPR 的科学和技术,还应通过培训的深入和完善,使受训者能够认识科学及技术产生的科研过程和存在的问题,了解相关科技的不足和问题,在实践中观察、总结新科技的效果和影响的同时,思考并探索更好的复苏策略和方法,为复苏科学新的理论和技术的产生提供持续的科学来源。 CPR培训的实际效果将反映在区域CPR成功率以及CA发生率的变化,因此,要准确评价CPR培训体系的效果需要跟踪进行区域CPR的流行病学研究,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此外,新的培训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鼓励采用不同的新技术和理念进行培训改革和优化,并通过培训科研课题进行验证,最终通过培训体系优化转化,真正提高我国的CPR培训水平。 3.3.2 科普理论:科学普及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也需要理论的指导与创新。不同于单纯的医学科普或健康科普,CPR培训中的科普既是对健康观念、意识的教育和改变,也需要影响受教者的行为和文化,更重要的(最基本的)是传授救命的方法和技能。可以说,一个好的CPR培训的科普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科普形式和方法,因此在CPR培训的同时必须整合并创新科普理论和实践。作为CPR培训的导师,既是CPR科普理论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也是科普理论的创新者,要从不断的培训实践中发现、总结、验证新的科普理论,从科普的对象、方法、形式、媒介、效果、评价等各维度和层次进行科普理论的发展及创新,目标就是在更有效的时间内,将CPR全面立体的理念、科学、方法用与时代发展相协调一致的思维及形式带给更多的公众和群体。 3.3.3 传播理论:CPR培训及科普的本质就是CPR相关科学和技能的传播。因此,要从更高的层面完成CPR培训的设计和推动,需要从传播学的高度去总结、研究及发展培训和普及的系统构建、方法突破与有效实施。 传播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因此传播学是与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医学等众多学科都有交叉的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学科。传播是人类的特权和标志,是文化载体和“社会水泥”,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与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研究传播过程,即传者、媒介、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过程、手段、媒介,传递速度与效果、目的与控制,也包括如何凭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每一位导师,特别是高级导师(区域和国家级主任导师),应该在CPR培训和科普的实践中,在培训体系的设计和完善中,学习和把握相关的核心传播理论,更应该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相关的传播理论,在更高的理论层面提升CPR培训的体系构建和品质保障。同时,将不断创新和总结的CPR培训传播理论应用于培训体系的构建及优化,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及理论支撑,为CPR培训的系统化提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结 论 《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是落实《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总纲的重要部分,通过建设培育健全的体系、培植科学的准则、培养健康的文化的“三培”方针,训练专业的技能、训练多维的技艺、训练灵活的技法的“三训”方案,成果转化运用者、精准普及传播者、理论创新引领者的“三者”方向的CPR“培训者”三角体系(图1),必将有的放矢地实现CA 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的“三预”方针,CA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的“三化”方法,CA后期的复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的中国特色CPR的解决方案。以CPR“培训者”三角体系为内涵的《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融入了中外CPR培训的学者智慧,融合了中外CPR培训的智者理念,融创了中外CPR培训的使者担当。相信随着《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的颁布,我国CPR培训将进入方向明、目标清、标准实的中国CPR培训新时代! 志谢 感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对本次专家共识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