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天使之伞--农药中毒急救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指南共识 > 其他

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之CPR培训的“三培”方针

时间:2018-08-07 22:29来源: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年 作者:中国研究型医院学 点击:
为推动中国心肺复苏(CPR)的技术培训和科学普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制定了《2018 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其形成是以《2016 中国


 为推动中国心肺复苏(CPR)的技术培训和科学普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制定了《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其形成是以《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为总纲,落实心脏停搏(CA)前期的预防、预识、预警“三预”方针,CA中期的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三化”方法,以及CA后期的复生、超生、延生“三生”方略等重要策略,并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本专家共识总结了迄今为止已发表的关于CPR培训的科学证据,并基于中国的国情提出了“CPR培训三角”的概念。系统(培)、培训(训)和人(者)是“培训三角”的基础,CPR科学是“培训三角”的核心。主要内容有:①CPR培训的“三培”方针:培育健全的体系,包括专业推动中的专业公信力、广泛动员力和持续推动力,以及全民参与和持续推进;培植科学的准则,包括科学的内容、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培养健康的文化,包括提升公民素质、教育科学施救和倡导健康生活。②CPR培训的“三训”方案:训练专业的技能,包括标准技能、多元技能和个体技能;训练多维的技艺,包括时间技艺、空间技艺和人间技艺;训练灵活的技法,包括问题导向、全时导向和创新导向。③CPR培训的“三者”方向:成果转化运用者,包括科学转化者、技能传播者和文化倡导者;精准普及传播者,包括精准传播源、精准传播途径和精准传播受众;理论创新引领者,包括科学理论、科普理论和传播理论。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受训者,都应坚持CPR 培训的“三者”方向。本共识融入了中外CPR培训的学者智慧,融合了中外CPR培训的智者理念,融创了中外CPR培训的使者担当。《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的发布,必将使中国CPR培训进入方向明、目标清、标准实的新时代。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停搏(CA)这一直接威胁人类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起死回生”术是拯救生命的关键所在,因此,CPR培训成为CPR科学转化为有效实践的重要抓手。现代CPR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于能够通过对专业人员和公众的培训,不断将CPR的科学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真正提高CA 患者神经功能良好的出院生存率[1]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CPR成功率极低[2-3],主要原因是对CPR科学和技能培训欠缺,CPR知识公众普及不足,缺乏第一目击者对CA患者的及时救治以及专业人员缺乏科学、系统的CPR知识和技能[4]。《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是汇集我国CPR领域专家几十年来的智慧和心血,借鉴、综合了国内外最新CPR科学进展和技术,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医疗卫生发展现状紧密结合而颁布的CPR行动指南[5]。目前国内还没有独立、完整、科学并且能与中国国情和实际紧密结合的CPR 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先进且具有公信力的CPR专业培训和公众科学普及的科学资源库,更未能建立有效的专业以及大众CPR科学与技能的认证和复训体制,限制了我国CPR科学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无法将理论的优势与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实践和进步。
  本专家共识旨在结合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以《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为总纲,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CPR培训的“三培”方针(培育健全的体系、培植科学的准则、培养健康的文化)、“三训”方案(训练专业的技能、训练多维的技艺、训练灵活的技法)、“三者”方向(成果转化运用者、精准普及传播者、理论创新引领者),探讨并提出我国现代化CPR培训体系的纲要和重点,框定CPR培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为各个层面制定CPR培训普及的方针、政策,具体实施科学、先进和高效的CPR培训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1 CPR 培训的“三培”方针

《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17》明确指出[6]: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多达2.9亿,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人口死亡的首要病因;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今后将面临心血管疾病的严峻挑战,CA存在潜在高发的情况。因此,我国的CPR培训应该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以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为根本出发点,创新构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CPR培训体系,着力解决我国CPR 培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因此,我国CPR培训总体方针是:培育健全的体系、培植科学的准则和培养健康的文化
1.1 培育健全的体系健全的CPR培训体系包括针对不同对象的学员和导师教育培训体系、公众科普培训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系[7]。CPR教育培训体系是指针对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就CPR科学和技能进行系统性、规范化培训,实施考核评价并规范化认证的教学体系,包括学员课程和导师课程[8]。公众科普培训体系是指针对广大公众,以CPR科学普及和基本技能传授为目标的认证或非认证课程体系,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系是教育、普及培训系统的重要支撑及保障,既体现培训的规范和效果,也是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的动力和依据。健全的培训体系的构建需要专业学术团体、组织的积极推动和建设,更需要包括广大医务人员在内的全民积极参与,以不断提升我国CPR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为目标,以最终提高我国对各类CA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宗旨[9]
1.1.1 专业推动:CA是一种起病隐袭、急骤,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CA的抢救和临床救治涉及心血管、急诊医学、神经、重症医学等多个临床学科,涵盖了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应急学等多个专业学科,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社区管理、志愿者发展、城市应急救护和医疗卫生的发展水平[10-12]。因此,严格意义上说,CPR培训是一个涉及卫生、经济、文化、社会和法律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课题,需要足够的社会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以及专业的学术团体和组织进行专业科学的推动与指导,并创新性地将前沿的CPR科学技术和理念转化为规范的培训课程及资源,通过受训学员和公众的实践,实现对科技的转化应用,并最终产生实际效果。因此,结合中国国情,专业推动需要拥有专业公信力、广泛动员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专业学术团体牵头负责,获得政府部门监管、认可,带动并联合广大学术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并科学创新。
1.1.1.1 专业公信力:专业公信力是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业推动的学术团体应该具备并完成以下职能:①定期编撰、修订CPR科学和实践的根本性、指导性文献,为CPR培训提供科学依据;②建立全国性的培训指导机构或专家委员会,负责建立科学、规范的CPR课程体系,并对课程的实施、评估提供科学与技术的指导;③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国家、地区和单位三级培训机构及其导师团队,开展规范化认证培训;④建立科学、规范并与教育培训体系相匹配的培训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能够全面组织开展培训认证和管理工作;⑤采用直接组织或专业认证的方式对公共普及培训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质控保障;⑥建立并保持一支高水平的国家级CPR培训导师团队,为各级CPR培训提供重要的核心师资资源。
1.1.1.2 广泛动员力: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显著。广泛的动员力是指CPR的培训指导能够覆盖中国的完整区域,特别是重点扶持和帮助广大经济、医疗卫生欠发达地区;能够应用多种手段和技术完成对各级医务人员及大众的基础培训与持续教育;能够调动各地区、部门相关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在科学、准确和实用的原则下,创新性地开发形式多样、有益实用的CPR培训素材和形式,在经过专业团体的认证后,更加广泛地传播和普及,真正实现CPR的全民普及教育[12-15]
1.1.1.3 持续推动力:持续的推动力既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CPR 培训体系,又需要专业团体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地推广普及,保持CPR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专业团体应该在持续推动CPR 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及培训转化的同时,适当引导社会公益基金以及产学研转化项目对中国CPR培训形成必要的支撑和帮助,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CPR培训以及以消除区域差异化为目的的CPR培训,更应该实现全程、精准和持续的支持,确保我国CPR培训事业的持续性和平衡性。
1.1.2 全民参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CPR培训的普及率不足1%。要切实提高全民普及率,仅有专业推动是无法完成的,“全民参与”才是提升我国CPR 培训普及率的终极策略[15-16]
全民参与不是“一窝蜂”的无序运动,更不能停留于空喊口号。全民参与需要政府、行政部门重视CPR 培训,将CPR培训纳入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目录,鼓励并支持各种CPR培训与普及的活动、传播和推广。专业团体应该主动、广泛地动员、团结及指导各类、各级学术团体、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积极参与到全民CPR 培训和普及活动中来,提供科学的教育、培训素材和必要的技术、师资支持,激发广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各种形式、活泼生动和全民普及的教育材料,利用各种机会、渠道及方式进行广泛、全面、生动和持续的教育普及。全民参与的目标是:人人关注、个个学会、积极传播,使CPR培训成为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并以此推动及促进整个健康观念的树立和保持。
 经过培训认证的急救志愿者在我国的灾难医疗应急与日常急救反应体系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并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我国急救反应和灾害应急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17-19]。与目前国际发展趋势相一致,高水平的急救技能和现代化科技装备将是志愿者在院外CA急救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的急救志愿者能否获得高质量的CPR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及认证将成为今后急救志愿者事业健康发展与成功的关键因素[20-23]
 对于CPR社会公益培训和普及部分,社会捐赠、公益基金和医疗器械厂商的公益支持等社会资源也是全民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保证培训的公益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下,鼓励和吸纳有社会责任感的团体和个人加入CPR培训,能够加快我国CPR培训普及率的步伐,提高CPR 培训的质量。
1.1.3 持续改进:现代CPR科学的建立已历经半个多世纪,CPR培训也伴随其快速发展。但时至今日,在CPR实践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CPR科学仍需持续完善,CPR培训的方法及技巧仍在不断改进和完善[24]。国外的先进经验证明,要保证CPR培训的效果,营造科学、优秀的CPR抢救文化,必须建立起长期、有效的CPR培训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系[18-28],并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才能达成CPR培训的终极目标,并持续推动CPR科学和培训的进步与发展。
 
建立持续有效的CPR 培训质控体系首先,需要建立CPR培训中心的认证管理体制。专业的CPR培训需要一定的装备、师资和场地要求来保障CPR科学和技能的有效传授,这是高质量CPR培训的最基本要求,应该在国内有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和社会团体(例如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普遍实行。其次,要实现对CPR培训导师的分级培训、认证制度,建立国家、区域(省市级)、主任导师和导师的四级导师架构体系,并实行持续、动态管理,逐步实现全国性的导师信息化动态管理,确保CPR培训的同质性[8]再次,对于专业的医护人员和部分公众培训对象,为保证培训的效果,建议CPR认证培训的合格证书应该设立有效期,获得认证的人员在资格证到期后应该及时复训、考核以获得新一期的认证,并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认证统一管理。建议医务人员的合格证有效期为2~3年,非医务人员为2~4年。研究证实,无论是基础还是高级的CPR培训,复训的周期都应更短、更频密,这样才有助于学员在实战中有更好的实际表现[28-29]。目前仍没有最佳复训周期的推荐,有独立培训中心的单位可采取灵活的培训和复训策略,优化复训时间,以期提高实际临床抢救能力。此外,对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培训中心应该保留其联系或通讯方式,及时将CPR科学的更新和修订告知受训者,使其保持CPR 的科学水准。各级培训中心的负责人和主任导师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级培训的效果进行抽查及评价,保持培训的质量。最后,应该针对认证课程实施有效的质量评价和控制管理[28]
对于认证课程,必须对学员的学习成果和最终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课程的学员认证评价应采用规范、统一的理论考核以及标准的操作考核表格进行,导师应该根据学员的实际表现对其是否具备临床实施CPR的能力进行最终评价,确认是否获得认证资格。此外,学员应该对课程开设的条件、质量,导师以及个人收获进行评价,对教学质量和条件做出反馈。培训中心的主任导师和负责人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对评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培训中的问题,持续改进提高,不断提升培训的质量。
1.2 培植科学的准则:科学是具体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具体的实事求是,诸多的实践经验,实证之学,科学主要内容是具体的世界观与具体的方法。CPR培训必须严格贯彻科学的准则,包括科学的内容、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
1.2.1 科学的内容:CPR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包括3层含义。首先,必须来源于目前公认的CPR科学共识与临床指南,切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和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兼顾理论与操作,并以学员能够正确实施CPR作为最基本的资质考核要求。其次,CPR培训应该强调实用性原则,培训的目标就是实战。因此,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应该紧贴实践及临床,在掌握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同时,能够结合学员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员选择最佳的复苏流程和技术,实施高质量的CPR。最后,培训应该注重CPR技术的针对性,特别是对于专业医务人员来说,应该强调CPR技术必须根据不同的环境、病因和患者个体进行必要的调整,培训中应该提供必要和丰富的特殊CPR 实施方案,使学员能够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CPR方案,并准确实施,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在充分汇集国内外最新CPR科学和综合预防策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提出中国CPR的生存环,并以CPR的“三预方针”“三化方法”“三生方略”完整阐述了在中国实施CPR的科学理念和方法,从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3个层面翔实地提供了解决中国CPR问题的中国方案[16]
 首先,
“三预方针”是我国CPR培训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出发点,是公众培训的重点和核心。今后我国医疗要面对的老龄化社会和心血管疾病“两座大山”,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将是空前巨大的,完全照搬国外的救治和培训模式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30]。在中国要解决CA的问题,关键而重要的一环就是预防,尤其是公众普及和社区教育培训[31]。因此,“三预方针”应该是我国CPR 培训的首要关键环节,要将“预防为主”的根本方针深植于CPR受训者的理念之中。要针对公众个体、医护人员、社区、急救中心、医院等个人和机构,将CA的“预防、预警和预识”的具体知识及方法转化为可实际操作、实施的技能与流程,教会个体在实际生活当中灵活应用,切实实施,构建全社会的CA综合防治网络,通过转变个人生活方式,掌握关键急救技能,家庭预防措施到位,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有效,急救中心、医院抢救治疗体系完善、高效,实现我国对于CA的早防早治,并通过慢病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早期干预措施,实现CA 发生率的有效降低[31-32]
 其次,“三化方法”是我国CPR培训的核心技能,是公众培训和专业培训的关键技术。“标准化”是所有CPR培训的基本技术要求,“多元化”和“个体化”则是对专业人员培训的重点内容。徒手CPR是最经典的CPR基本技术,也是标准化方法的核心内容[33]。所有参加CPR培训的人员均应掌握科学的、高质量的CPR实施技术,在完成培训后能够独立实施高质量的CPR。在掌握标准化CPR技能的基础上,专业人员(医务人员或有资质的相关人员)应该进一步掌握CPR的相关装备和新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环境、病因等具体情况,合理、有效使用CPR的流程、装备和技术,最大程度实施高质量的CPR 抢救,“多元化”“个体化”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CPR策略和救治[34-36]
 最后,“三生方略”既是对CPR后期临床处理的科学指导,又强调对CPR相关伦理的探讨和思考[37]。因此,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既应强调对“复生、超生和延生”策略的科学实施,也应对“延生”概念中提出的CPR 终止、器官移植以及生死观念等伦理、哲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讨[38-40],应该针对中国社会、伦理、生死观等特点,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合理疏导和安慰逝者家属心理的同时,引导正确、高尚的社会价值观方面作出尝试和努力。而对于公众培训,“三生方略”中涉及的相关伦理和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也应该进行初步的引导,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乡村”行动等社会公益和教育活动紧密配合,引导和教育公众对“生与死”的认识,不断向文明和科学进步。
 科学的内容需要在CPR 培训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更新,更需要在培训、实践和检验之后,通过科学的总结和分析促进CPR 科学的进步及发展。因此,科学的内容是CPR 科学和培训相互作用、相互完善的结果,也是推动二者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1.2.2 科学的方法:培训的科学性还强调培训的同质化,课程培训的形式应该确保培训后学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没有显著差异。CPR培训的培训面广,培训对象不一,对技能及知识的掌握范围和层次也不完全相同。要保证同质化教学并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难度很大。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以视频为主导,学练结合,小班教学的标准化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提供标准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且学员收效最大,是目前国际上大规模标准化认证培训的首选方式[41-42]。我国的CPR认证培训应该建立以标准化视频为基础的小班型(一定的导师学员比例)学练结合的课程体系[43-44],保证认证培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学习方式的改变,网络课程教学和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逐渐成为临床技能教学的新宠[45]。学员通过网络的标准视频课程接受理论教学和思维培训,再进入培训中心或在家庭使用练习简易模型进行技能操作练习,最后在培训中心预约考核,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新的培训方式机动灵活,方便快捷,普及推广迅速,业已成为未来CPR认证培训的重要补充和方向。因此,建议我国CPR的认证培训采用以上两种主要形式。今后,随着移动通讯终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CPR培训形式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使受训人员参加、掌握更加便捷。
 医务人员的认证培训应该始终坚持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融入最新的医学教育理念,使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最优化。团队概念的理念应该贯穿培训始终,强调对医务人员在抢救团队中领导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高,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培训中心采用高端智能模拟人和模拟病房进行高仿真的CPR模拟培训[46-47]。高仿真的模拟人及训练环境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团队合作、临床决策和临场技术发挥的能力,尽快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48-50]。虚拟现实(VR)技术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全虚拟的仿真CPR培训系统可能为CPR培训带来全新的变革。此外,工作坊、场景教学等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应充分加以运用,增加受训人员的学习兴趣。
 CPR培训的目标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高端的教学装备和豪华的培训场地不是有效培训的必要条件。各级培训中心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医疗卫生装备条件,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本身,切忌盲目追求超过实际水平的培训装备和条件。
1.2.3 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正确行动的先导,CPR培训应该在培训普及的各个层面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建立。
 CA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因此
CPR培训应该着重强调CA的“大复苏”观和高质量CPR的理念与实践,并将“大复苏”观的核心理念贯穿整个培训过程。所谓“大复苏”观,是指对于CA的临床救治除了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生存链”概念强化各个抢救环节外,还应该构建不同层次的综合防治体系,更要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51-52]。CA虽然发生突然,但不是完全没有先兆和规律,尤其院内发生CA前均有多种临床表现和提示,因此强化预防的理念是有效减少CA发生,最终高效救治CA的最佳策略。质量是生存的关键,要时刻强调:高质量且有效的基础生命支持是一切进一步复苏及抢救的基础和保证[53]。而最基本的CPR培训的核心理念和考核目标就是经过培训的施救者能够实施“高质量”的CPR。
 CPR培训还应该强调实战性思维,应该让受训者准确掌握CA患者的早期预警征象,发作时的临床表现,抢救时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技术方法,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或团队支持等贯穿CA全程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原则。既要争分夺秒,积极施救,又要让受训者懂得根据CA现场的实时条件和状况,科学、合理地利用和调动手边的一切资源,为CA患者提供最有利、有效的CPR抢救措施,应该避免盲目、错误的施救行动。
1.3 培养健康的文化:CPR培训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临床对CA的抢救成功率,使大众远离这一心血管急性事件带来的不幸和灾祸。单纯从科学与技术的层面不足以完全解决和应对CA带来的所有问题及挑战,应该从全体人民内心的精神和修养层面提供引导与培育,使施救者获得一种精神力量的驱动和支持,使全社会在应对CA时能够做到“想救、敢救、能救、会救、懂防”[54]。因此,从根本上说,CPR培训要获得最终的成功,需要培养大众健康的文化。具体来说,需要将CPR培训提升至“健康中国”战略的最前沿和重要一环的高度,唤醒大众,提升公民素质,教育科学施救,倡导健康生活,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健康人生目标。
1.3.1 提升公民素质:公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总体水平。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及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说,“追求健康,敬畏生命,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等关乎个人生存的最基本公民素质在国人当中仍十分薄弱,需要全社会不断地教育和引导。
 中国已经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紧扣这一时代主题,大力倡导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在CPR 培训中应该明确而有力地宣扬: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是应该具有健康而高尚公民素质的现代公民,既是健康向上的个体,掌握CPR 的基本急救和健康技能,又能乐于助人,愿意并能够在他人出现危难和疾病时伸出援手,科学施救。
 应该强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于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该法律条文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除了有法律的保障,中国一直倡导“扶危济困”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建设高尚、美好的新时代社会风气人人有责。
 这些基本的事实和内容应该在CPR培训中被明确提出并强调,培训的课程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具备现代公民素质,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在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支持下“想救、敢救”[55]
1.3.2 教育科学施救:作为科学施救的第一步,个人的安全和防护至关重要。与其他急救措施一样,CPR时需要与CA患者密切接触,存在被患者体液传染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梅毒等高危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和可能。因此,CPR培训必须特别强调施救者的个人防护问题[56]。相关课程必须教会学习者确认现场环境安全,学会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正确处理抢救后受到污染的医疗废物等急救安全基本知识。对于专业人员还应增加应对中毒、狭窄空间等特殊条件下CPR的特殊注意事项,确保施救者的安全。
  一旦有人出现CA,需要调动足够的医疗资源进行积极抢救。科学施救的第二点强调的就是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57-58]。对大众培训时,应该强调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寻求周围的急救力量。对专业人员,应该重视专业复苏团队的呼救,及时启动院内的应急抢救流程。在整个CPR培训过程中强调团队复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同时交通事故等各种外伤导致的CA伴胸肋骨骨折等频频可见,因此,科学施救还应该学会利用各种抢救的装备和器械。随着我国各大城市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以及完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逐步普及和推广,应该教育广大市民在CPR时首先想到寻找就近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及AED,并及时应用[59]。各级培训课程必须包含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及AED使用的内容和环节,并确保学员掌握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及AED的使用。如有可能,应该结合当地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及AED设置情况教授学员快速获得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及AED的方法和途径,例如使用手机APP软件,展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及AED设置特点图片、布局的地图等。
 当然,科学施救最根本的核心内容就是及时、正确识别CA患者[60-61],实施高质量的CPR。源于实施传统的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时受到胸外按压禁忌证的限制,同时在实施STD-CPR过程中约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CA患者高质量STD-CPR的实施,影响了CPR的成功率[62],如此种种,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ACD-CPR)应运而生[63-66]。AACD-CPR是对存在胸部按压禁忌证患者实施CPR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强化《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所强调的高质量CPR的有力保障,将二者互为补充、相向而行,是落实《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的具体行动,可谓是中国CPR智慧方案的重要部分。在这个基础之上,充分调动社会、医疗单位等资源,应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等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段实施高水平的救治,勇于创新和尝试,通过科学的观察和研究不断探索CPR的新科学、新技术,持续推动CPR科学的发展、进步和转化。一句话,CPR培训的核心就是让受训者在面对CA 时不但“能救”,而且“会救”

1.3.3 倡导健康生活:应当明确,当代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物质文明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与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6]。而急性心血管事件(例如CA)的发生又与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持续存在息息相关。因此,从源头上讲,CPR培训必须向学员阐明慢性疾病与心血管急性事件(例如CA)之间的紧密关系,不良生活和健康习惯与CA发生的紧密相关性。将CA的防治与社区慢病管理和健康生活教育相融合,形成互动,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生活倡导的整体氛围和形势。教会每一位学员重视现代生活背景下高压力、快节奏、轻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况对慢性疾病的形成以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从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健康管理理念入手,从源头上实现对CA的综合防治,并与国家的“健康中国”战略紧密契合。使受训者“懂防”,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文化建设对CPR培训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倡导的“三预方针”教育的初心和终极目标。五千年的文明带给我们丰富的健康理念和文化财富,各级导师必须学会应用中华优秀饮食、生活和文化传统,进行身心保健及调养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倡导新时代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和CA的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