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于水蛭叮咬流行地区,大多数病例报告来自热带或亚热带,其对人体的危害危害较大,对于水蛭致伤后处理方法各不相同。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水蛭致伤后的救治,减少救治失当,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在水蛭致伤救治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制的水蛭致伤的治疗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蛭致伤救治的术语与定义、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本标准适用于水蛭致伤后的救治。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水蛭(leech) 俗名蚂蟥、马鳖;属环节动物门,蛭纲,水蛭科,体长约2cm~15cm。 3.发病机理 3.1概述 主要是因水蛭吸附人体皮肤吸血引起。患者通常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进入了水蛭栖息地造成水蛭吸附入侵。水蛭的口吸盘附着皮肤吸血时,能分泌一种含有水蛭素(hirudin)和组胺样物质的唾液。前者能阻止血液凝固,后者能使血管扩张。 3.2附着皮肤致出血: 成年水蛭可以摄取每分钟1毫升的血液,并且在某些情况下,附着区域可以流血10h至长达7d。陆地水蛭可以穿透厚厚的皮肤,而水生水蛭附着在粘膜上,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3.3细菌入侵: 水蛭唾液中含有大量细菌,通过咬伤的皮肤粘膜,有利于细菌入侵繁殖。 4.临床表现 4.1常见临床表现有: 4.1.1皮肤瘙痒及皮疹: 水蛭在皮肤上爬行引起皮肤过敏,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 4.1.2出血、不痛: 由于水蛭的唾液能分泌麻醉和抗凝作用的物质,在其吸血时,人往往无感觉,当其离去后,伤口仍流血不止。 4.2罕见临床表现有: 4.2.1头痛、头晕: 水蛭寄生于鼻腔、阴道、咽喉、声门、眼等部位,引起患者情绪紧张、恐惧、头晕、头痛等症状。 4.2.2恶心、呕吐: 水蛭寄生于肠道部位引起患者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4.2.3咳嗽、咯血: 水蛭寄生于呼吸道,患者可出现鼻塞、呼吸受阻、出血、咳嗽、咯血、声音嘶哑等症状。 4.2.4阴道、尿道出血: 水蛭寄生于阴道或经尿道入侵膀胱,则引起患者阴道轻、中、重不同程度的出血、疼痛与泌尿、生殖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5.诊断 根据患者有在池塘及沟渠游泳、捕鱼、洗脸、饮用池塘和沟渠生水、在有水田间劳动、在阴雨天上山作业史,结合症状与体征或检获水蛭为确诊依据。 6.治疗 6.1概述 治疗通常有去除水蛭、止血,和控制感染三种方法。 6.2水蛭吸附于身体表面的治疗 6.2.1使用各种水蛭去除方法,包括 a)手掌或鞋底拍击叮咬附近皮肤; b)叮咬部位局部使用盐,盐水,醋,松节油,酒精和热等; c)叮咬部位还可使用化学方法,包括可卡因,利多卡因和局部麻醉剂喷雾剂; 其中,盐水已被证明可有效地使水蛭松弛和释放。 6.2.2取出水蛭时应特别小心,防止内容物回流到伤口以增加感染风险以及增加出血。一旦水蛭断裂,颌骨留在伤口中,应扩大伤口使用0.9%生理盐水冲洗取出残留以防止继续流血。 6.3止血 除了压力敷料之外,还可以使用止血剂或绷带来帮助止血。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硝酸银,伤口缝合和棉塞使用都可成为在水蛭咬伤后实现止血的方法。失血量较多者需要输注血液产品。 6.4控制感染 清创伤口并配合抗感染治疗以及预防破伤风。 7.水蛭寄生于罕见部位的治疗 水蛭寄生于鼻腔、阴遒、咽喉、声门部位以及其他部位者比较罕见。可在内镜直视下,用1%~2%的丁卡因或2%~4%的利多卡因涂于水蛭的头部,使其麻醉后,再用镊子取下。不易发现者,易去专科医院诊治。 8.并发症及治疗 8.1感染、发炎和溃烂: 水蛭致伤后细菌滞留在伤口内,如处理不及时,易造成伤口局部感染,甚至溃烂。局部感染伤口进行彻底清创引流,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抗炎治疗,给予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 8.2罕见者有发热、菌血症: 炎症引起全身反应时,会引起发热。高热时可取静脉血行血培养及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去除感染源及加强营养等治疗。 8.3传染性疾病: 水蛭是病毒和细菌的携带者。病毒可能在水蛭中长达5个月。初诊患者伤口清理及消毒要彻底,留取局部伤口分泌物行细菌培养或病理培养。对疫区应密切监测,根据相应化验数据,行抗病毒及相关传染病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