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及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团和中国心肺复苏科学普及团等组成的中国公众卫生健康指南编写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 心脏,生命动力之源,一刻不歇地推动血液在全身流动。一旦心脏跳动异常而导致泵血功能丧失(通常我们称为心跳骤停),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数秒钟内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没有反应),60s就呼吸停止,4min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min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54万人会出现心跳骤停,相当于大约每1分钟就有人因为心跳骤停而突然倒下。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实:当有人突然倒下,目击者(或第一反应人)立即识别并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按压、通气和电除颤)是成功救命的关键。为帮助公众掌握应对心跳骤停的防治方法,中国公众卫生健康指南编写委员会特颁布本健康指南,以期为我国公众心肺复苏的健康教育和普及培训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心跳骤停预判把握“三停” 由于心脏停搏的发生具有起病骤急、进展飞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所以公众在第一时间识别心跳骤停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预先识别倒地患者是否发生心跳骤停的关键点主要是“三停”,即意识停止、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1)意识停止:面对突然倒地或不动的患者,首先要判断的就是患者的意识状态,一般常用的方法为用力拍打呼叫患者是否有反应。 (2)呼吸停止:如果患者意识停止,要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一般常用的方法为用手指置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侧头平视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变化。 (3)心跳停止:心跳停止是心跳骤停发生最为重要的一点,判断是否有心跳一般常用的方法为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其余手指弯曲,置于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位置),旁开两指的凹陷处,判断时间6~10s,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动。 心跳骤停预警重视“三痛” 各种意外、毒物接触、过劳激动等都可能导致心跳骤停的发生。对于我们每个人、各年龄段都有出现猝死的风险和可能。我们无法预知心跳骤停何时发生,但某些心跳骤停发生前会给我们一些信号,那就是“三痛”,即胸痛、腹痛、头痛。 (1)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症状,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就包括了冠心病、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能诱发心跳骤停的一些心血管疾病。 (2)腹痛这一症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容易被忽视,腹腔血管及脏器疾病易诱发心跳骤停,同时它也是某些心肌梗死患者的起病表现。 (3)剧烈的头痛常常是脑出血、脑梗死等脑部血管疾病的主要起病表现,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救治突出“三法” 诞生于1960年的现代心肺复苏术(CPR),在其核心技术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发展,现需要公众掌握使用“三法”,即胸外按压CPR、腹部提压CPR、海姆立克急救法。 (1)胸外按压CPR操作方法:在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用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连续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5~6cm,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2)腹部提压CPR是基于胸外按压CPR使用禁忌证而诞生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避免按压导致胸肋骨骨折的心肺复苏方法。其操作方法为施救者双手紧握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提压手柄将提压板平放在被救者的中上腹部,提压板上方的三角形顶角放在肋缘和剑突下方,负压装置的开口与被救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快速启动负压装置,使患者的腹部和提压板紧密贴合。施救者于患者侧方通过提压手柄以100次/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向下按压与向上提拉,按压与提拉的时间比为1∶1,上下提拉按压时垂直用力,按压力度控制在50 kg左右,提拉力度控制在30kg左右。 (3)海姆立克急救法是能够为气道阻塞(食物嵌顿或窒息)的人员进行现场急救的有效方法。其操作方法为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后腿登的姿势站稳,然后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并让其身体略前倾。然后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左手握拳,右手从前方握住左手手腕,使左拳虎口贴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迫使其上腹部下陷。 心跳骤停技术掌握“三器” 心肺复苏的成功有时需要特殊装备的协助,适合于公众使用的心肺复苏装备主要有“三器”,即体外自动除颤器(AED)、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器、口咽通气器。 (1)大多数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原因是心室纤颤,电除颤是救治心室纤颤最为有效的方法。AED能够自动识别可除颤心律,如果施救现场有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CPR,并尽快使用AED。 (2)腹部提压心肺复苏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通过使膈肌上下移动改变胸腹内压力,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支持。对于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的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依然很低,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使老年人几乎无例外地出现胸肋骨骨折,严重影响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胸路不通走腹路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就派上了用场。 (3)口咽通气器适用于①意识不清的患者因呕吐反射减弱或颈部肌肉松弛引起的气道梗阻;②头后仰,抬下颏或抬下颌法等其他方式开放气道无效时;③经口插管者放置口咽通气管,作为牙垫的作用,可防止患者咬气管导管;④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更易更快吸出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 心跳骤停防控牢记“三步” 为了避免心跳骤停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心跳骤停这一世界难题,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变不良的健康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大众应该主动做到“一戒、二控、三调”。 一戒,戒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吸烟者和被动吸入者都产生显著危害。 二控,控体重、控“三高”。肥胖同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好伙伴,有效控制体重,适量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基础。“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被证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时筛查发现可能的“三高”,并通过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调,调饮食、调心理、调节奏。近年来很多行业大量出现的心跳骤停事件多是因为长期连续加班或劳累,忽视身体的亚健康所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过劳死”。这应该值得大家警惕,并应该及时调整、纠正。 心跳骤停公益完善“三表” 人的生命发生危急时,经过积极救治没能成功,或经过一系列生命支持也无生还可能而注定即将死亡;那么在死亡之后适当的时间内把尚有足够活力的器官(心脏)“嫁接”到其他人的身上,死亡者的生命将会借助别人的身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延续。生命的“延续”可以通过填写“三表”实现,即遗体捐献表、器官捐赠表、慈善捐报表。 (1)遗体捐献一般是捐献者遗体捐给医疗单位或者医学院校进行科研教学之用。凡在本省居住、无偿的志愿捐献遗体者,可直接到登记接受站登记填写遗体捐献表,也可与省红十字会联系介绍到就近的登记接受站办理登记,也可要求上门登记。 (2)器官捐献是把具有良好功能的器官完整保存下来治病救人,挽救他人的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有器官捐献者可以通过家属联系红十字会或者登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进行相关手续的填报。 (3)心肺复苏的普及需要公益慈善的参与,公众捐赠钱财器具一定要通过正规机构进行捐赠,希望公众可以力所能及地献出爱心参与到拯救生命的活动中去。 几千年来,“见义勇为,救人于危难”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爱、义利”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掌握基本的科学急救技能,在他人出现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也是身处新时代的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公民素质之一。因此,我们倡导大家都应学会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在遇到心跳骤停的患者时,大家都能科学施救,挽救生命。我们更建议大家从此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真正实现全民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