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蛇,学名尖吻蝮,又名白花蛇、百花蛇、百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蘩、中华蝮等。成年的尖吻蝮能达0.91~1.21米长,目前最长纪录是1.545米。在动物分类中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尖吻蝮属。 外形了解 尖吻蝮的头部尖端呈突出状,覆盖着短小的鳞角,这枚鳞角根据各蛇体质之异而长度不一。尖吻蝮的头部长有颊窝,即红外线感受器。尖吻蝮的毒牙大而长,呈管状和倒钩状,在纹理结构方面,尖吻蝮的身体多以灰色或棕色为主要基调,再配合较浅色的呈三角形棕灰色纹路,深浅各异的三角纹错落相继,组成节理分明的躯体。 死亡之吻 在众多名称中,尖吻蝮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为“百步蛇”,意指只要被此蛇所咬的人,脚下踏出一百步之后便会毒发身亡,五步蛇以显示尖吻蝮奇毒无比的毒素。有的地方更称之为“五步蛇”,进一步夸大了它毒素的威力。然而,尖吻蝮的毒液在单位上的毒性并不强烈(对小白鼠的试验表明),但并不妨碍此蛇在事实上的危险性。在中国大陆地区,因为尖吻蝮咬伤而导致的伤亡事件是较为常见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类蛇种个体较大,性格凶猛,毒牙较长,咬伤情形较为严重,另外也是因为此蛇排毒量大。尖吻蝮的毒素,主要是以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而这种毒素更是强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过的人,常常会出现伤口疼痛,继而会肿大、起泡、组织坏疽以及溃疡,随后会感到眩晕以及心跳加速。 生活习性 尖吻蝮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台湾等南方地区,越南北部和老挝也有分布。尖吻蝮多出没于山坡地带,喜欢栖息于多岩石的地貌之中,可以存活于海拔100~1400米之间。晚间和清晨是它们主要的活动时间。其他时候就会蜷伏于岩石缝或树叶堆里,以其状似乱石的体纹来掩藏自己的行踪。在受到攻击或者骚扰的时候,它们反应一般比较迟缓,但仍对敌人施以准确的攻击。尖吻蝮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以及蛙类。尖吻蝮属于卵生蛇种,每次能产下多至24枚的蛇卵,并且会对蛇卵进行孵育工作(用身体摩擦蛇卵以提升温度)。尖吻蝮的幼蛇颜色明显较浅,纹理比较明亮清晰,不过在它的成长过程中,纹理会逐渐变暗。 当野外旅行、工作时,防范毒蛇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尤其在夜间最好穿长裤、蹬长靴,持木棍或手杖,并携带照明工具,防止踩踏到蛇体招致咬伤。选择宿营地时,要避开草丛、石缝、树丛、竹林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另外,尖吻蝮在台湾的排湾族有着特殊的图腾意义,它们被排湾族人奉为祖先及守护者。也是这个民族雕刻成品中的常见物种,往往具备代表整个民族的高尚神格。 摘自:尹钢编著,爬行动物,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04,第107页 (责任编辑:admin) |